2025年7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主办、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和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空间辐射生物学专题战略研讨会”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举行。载人航天空间生命科学领域首席科学家赵国屏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副主任设计师韩培、苏州大学校长张桥、苏州大学柴之芳院士等60余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齐聚,研讨我国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的战略布局与前沿发展方向。
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大学科技党委书记刘开强主持,张桥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专家介绍了苏州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成效,他指出,苏州大学先后三次完成空间站的科研和研制项目,涵盖了辐射探测、航天医学、空间辐射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积极参与了国家空间科学战略,作为一所综合性高校,苏州大学将持续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快突破空间辐射健康防护等关键技术,为国家空间战略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柴之芳院士提出,星空浩瀚,探索不止,中国正逐步迈向航天强国,但空间辐射的高能、超高能粒子对空间生命科学的影响将成为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把握最新的科学前沿,结合国家需求,探索空间辐射领域的未知问题。
赵国屏院士指出,空间辐射是目前载人航天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有很多基础的科学问题还没有解决,面向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必须围绕空间辐射损伤机制与防护技术提出明确建议,这是国家重大需求也是科学前沿,此外空间辐射也是把双刃剑,利用好空间辐射也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韩培表示苏州大学在空间辐射领域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截至目前苏州大学在中国空间站运营期立项的项目已经有5项,她希望苏州大学要再接再厉,在空间辐射生物以及其他领域做出突破性的成果。随后,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副院长周光明教授介绍了《中国空间辐射生物学战略研究规划》,提出“认知-预测-监测-防护-利用”基本研究框架。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主要围绕空间辐射生物学认知边界的拓展、空间长期生存的生命健康保障、空间辐射环境应用技术的突破三大主题展开探讨,重点讨论如何破解基础研究、健康风险、技术转化三大关键难题。
在空间辐射生物学认知边界的主题研讨中,周平坤、刘青杰、卞坡和畅磊教授分别作了DNA损伤修复与空间粒子辐射效应”、“基因组不稳定性与生物标志物”、“开展空间辐射旁效应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空间辐射效应在力学失衡状态下的变化与思考”四个报告并讨论。在空间长期生存的生命健康保障主题研讨中,凌树宽、雷晓华、王宸和刘新民教授分别作了“空间辐射环境心血管、骨骼退行性疾病风险研究现状及展望”、“空间辐射对神经系统的前沿研究进展”、“空间辐射与免疫损伤”、“空间辐射与中药”等四个报告并讨论。在空间辐射环境应用技术的突破主题研讨中,赵磊、张斌全、张国庆、陆嘉德、周利斌、滕昕辰、魏鑫丽和郑伟波教授分别做了“空间辐射健康风险评价”、“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中的辐射探测发展与挑战”、“辐射生物学数据库建设与共享机制”、“天宫肿瘤学战略蓝图:中国空间站癌症研究的系统构建与前瞻布局”、“空间植物学研究动态及思考”、“酵母:解码空间辐射下遗传变异的钥匙”、“地衣菌藻共生的空间辐射效应”、“舱外多系统辐射实验装置”等八个报告并进行讨论。与会专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围绕上述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最后,在自由讨论环节,各位专家提出需从空间辐射环境与研究场景、研究模型与平台建设、生物效应与机制研究、技术与设备需求、数据共享与治理、应用与转化六大方向展开布局与攻关。此次会议不仅是学术研讨,更是国家深空战略的健康安全“奠基礼”,为中国航天员迈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提供不可替代的生命护盾。
(撰稿人:裴炜炜、第一审稿人:周光明、审稿人:王成奎,第一校稿人:裴炜炜,第二校稿人:彭蓉,校稿人:王成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