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徐加英教授、崇羽副研究员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胡春洪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pH响应性金属多酚网络修饰的新型铁死亡-免疫微球,在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Hypoxia- and pH-Responsive Metal-Phenolic Network-Engineered Ferroptosis-Immuno Microspheres fo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Hepatocellularl Carcinoma."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10798
药物洗脱微球在肝细胞癌的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存在药物装载和释放能力不理想问题。此外,栓塞所诱导的缺氧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影响了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临床应用的载药微球为基础,开发了一种基于金属多酚网络(MPN)工程化的多功能载药微球,这种新型微球可以实现对介入栓塞后缺氧和低pH肿瘤微环境的双重响应,利用铁死亡-免疫协同作用,进而有效改善基于TACE的肝细胞癌疗效。
本研究将缺氧激活的前药TH302加载到MPN工程化后的载药微球中,能够选择性杀伤介入栓塞后残留的缺氧肿瘤细胞。由单宁酸(TA)、Fe³⁺和Mn²⁺组成的MPN显著提高了微球对TH302的载药量,并且实现了pH控制的响应性释放。此外,MPN还能触发铁死亡-免疫级联反应,逆转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状态。该方法不仅在治疗目标栓塞肿瘤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而且当与PD-L1抑制剂联合使用时,还能缩小远处未栓塞的肝脏肿瘤。这一策略有效提高了肝细胞癌的疗效,有望解决TACE治疗中的临床问题。
金属-多酚网络工程化的多功能载药微球增效肝癌介入治疗的作用机制图
论文第一作者为苏州大学2022级博士生李卿,通讯作者为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徐加英教授、崇羽副研究员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胡春洪教授。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以及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撰稿人李卿、第一审稿人崇羽、审稿人王成奎、第一校稿人崇羽、第二校稿人徐加英、校稿人胡春洪)